摘要:
“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!”10月23日上午,在鄢陵縣望田鎮黃家社區,種植大戶黃元法看著收獲的辣椒一垛一垛地堆滿院子,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。
種植大戶黃元法展示收獲的辣椒。許昌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晨 攝
2017年,黃家村更名為黃家社區。該社區距鄢陵縣城25公里,是有名的“辣椒村”。當日,記者驅車沿鄢望路來到該社區,看到路兩側的曬場上鋪滿了紅彤彤的辣椒,放眼望去猶如喜慶的紅毯鋪滿大地。
54歲的黃元法和妻子董桂芳同歲,依靠種植辣椒拉扯大了一雙兒女。如今,兒女都搬到城里生活。黃元法和董桂芳與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,已經習慣農村生活。
“種辣椒比種玉米、大豆劃算多了!”在辣椒垛前,董桂芳一邊采摘紅彤彤的辣椒,一邊給記者算收入賬。她說,他們今年栽種了10畝辣椒,除了自家的6畝地之外,還承包了別人的4畝地。“看形勢,每畝地收600斤辣椒不成問題。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,辣椒每斤七八元的價格計算,今年俺種的辣椒能掙四五萬元。”
“這么多辣椒如何摘呢?”記者問道。董桂芳哈哈一笑,答道:“現在都是雇人摘辣椒,摘1斤辣椒付0.8元工錢。種完麥不那么忙,俺社區的老人、婦女就開始幫忙摘辣椒。”
不過,董桂芳今年不打算雇人摘辣椒。“家門口就有一個辣椒收購點,不用急著摘完去賣。”董桂芳說,10畝辣椒,他們夫妻兩人估計明年春節前才能摘完。“摘辣椒雖然不是重體力活兒,但干起來很辛苦。采摘時要保證辣椒的完整性,這樣辣椒才賣得上價。采摘時間長了,手就會被辣椒辣得直痛,如果不小心碰到臉或身體其他地方,就會痛好一陣兒。”
黃元法家對面的辣椒收購點是該社區最大的,有4個冷庫,每個冷庫的容積達1000立方米。當日,記者來到該收購點看到,老板耿要中正在組織員工清理冷庫,為即將到來的收購旺季進行準備。
“每年辣椒收獲時,不少外地客商都會慕名而來。收購完,他們就租一個冷庫,將辣椒打包儲存起來,等到價格合適時再運走。此外,我們也會收購一批辣椒儲存起來。”耿要中說,這不僅幫助椒農打通了銷售渠道,還為居民提供了上百個工作崗位。
“此外,我們還結合當地的辣椒產業,建了一家辣椒醬廠,計劃在年底前投用。這是我們打造的一座‘扶貧車間’,將帶動更多居民走上致富之路。”耿要中說。
“我們社區現有耕地1800多畝,其中辣椒種植面積達到1500畝,比10年前翻了近兩番。”黃家社區黨支部書記、居委會主任黃運紅說,黃家社區家家戶戶都種植辣椒,是有名的“辣椒村”。居民熱衷種植辣椒,與其良好的經濟效益分不開。
望田鎮是辣椒種植大鎮,周邊的陶城鎮、南塢鎮和漯河市臨潁縣王崗鎮也是辣椒產區,這帶動了黃家社區辣椒種植業的發展。不過,早些年,黃家社區辣椒種植比較分散,沒有形成產業鏈。“為了讓廣大居民走上致富之路,我們提出了‘由一產向二、三產轉移,從種植向購銷轉變’的發展思路。”黃運紅說,一方面,該社區注重發揮傳統辣椒種植優勢,引導居民種植新品種。該社區采取新的管理模式,先后引進北科椒王等新品種,推廣運用噴灌、滴灌和地膜覆蓋、營養土育苗等新技術,使辣椒種植效益明顯提升,畝均收入超過4000元。
另一方面,該社區積極招商引資,引進辣椒購銷企業和加工企業,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打工。近年來,該社區先后引進北京億鑫農業、味博食品廠、鮮香和辣椒醬廠等企業,培育辣椒購銷大戶20多人、辣椒種植能手50多人,吸納300多名居民在家門口就業,使居民的收入明顯提高。
黃家社區不僅因辣椒聞名,還是一座美麗社區。近年來,黃家社區在改善社區面貌上下足功夫,路寬了、街凈了、樹綠了、花多了,使居民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。
據了解,近年來,黃家社區先后被省司法廳、省民政廳授予“民主法治示范村”等稱號,被許昌市評為“黨建200強村(社區)”,被鄢陵縣評為“黨建示范村(社區)”“平安建設先進村(社區)”。
記者手記
“小辣椒”里有“大文章”可做
黃家社區家家戶戶都種植辣椒,辣椒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近90%。無疑,種植辣椒已經成為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,而優質辣椒也成為當地的一種資源。那么,如何變資源優勢為產品優勢?這里面有“大文章”可做。
當日,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看到,鄢望路黃家社區段兩側有大大小小幾十個辣椒收購點。再過幾天,重慶、四川等地的客商將擁向這里,辣椒收購點將變得非常熱鬧。不難看出,當地的辣椒多銷往外地。而本地的幾家拉條廠、辣椒醬廠僅是粗加工企業,產量非常有限。
如何使“小辣椒”創出“大效益”?當地應繼續在辣椒上做文章,聚焦辣椒深加工,開發辣椒副產品,拉長辣椒產業鏈,進而提高辣椒的附加值,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。
責任編輯:
附件:
網友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