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8-22 15:53:04 來源: 許昌晨報 作者: 毛迎
我要分享:
8月22日是七夕節,早在2006年,七夕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青年男女普遍重視這個浪漫的日子,以各種方式傳情達意,有的干脆將婚期定在七夕。
周制婚禮、宋制婚禮、明制婚禮……記者走訪發現,隨著“漢服熱”“國潮熱”的興起,中式婚禮受到更多新人的青睞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在融入時代、融入人們的生活。
你知道許昌的傳統婚俗嗎?你對七夕的民俗了解多少?許昌晨報《人文許昌》帶你更加全面地認識這個傳統節日。
中式婚禮喜慶隆重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
“這兩年中式婚禮特別受歡迎,你看,客戶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一月份,十月里的好日子一天有七八場婚禮……”8月18日,喜娘夏雪打開手機備忘錄讓記者看她接到的訂單。夏雪從事婚慶行業近20年,起初擔任婚禮主持人,隨著近年來中式婚禮的盛行,她轉行做起了喜娘,并成立了專業的喜娘團隊,為青睞中式婚禮的新人提供專業化的服務。
夏雪表示,當前比較受歡迎的中式婚禮有周制婚禮、宋制婚禮、明制婚禮,新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身材、氣質、喜好選擇不同形式的婚禮。與西式婚禮相比,中式婚禮文化內涵更加豐富,也更加個性化,因此深受人們喜愛。
“這兩年明顯感覺選擇中式婚禮的新人多了,我們接到的訂單中,有20%左右的新人會選擇中式婚禮。與此同時,漢服集體婚禮、中式婚禮秀等大型活動也更加頻繁地‘亮相’。”1305婚禮定制的負責人鄭甜甜說。
在鄭甜甜看來,中式婚禮的優點非常明顯。“西式婚禮流程相對模式化,對賓客來說司空見慣,很難引起大家的興趣。中式婚禮就不一樣了,場面喜慶隆重,而且不同朝代的婚禮流程、細節各不相同,能引起賓客的強烈關注。在中式婚禮的現場,經常可以看到賓客爭相拿著手機拍照、錄像的場景。”鄭甜甜說。
傳統婚俗講究“三媒六證”,遵循“六禮”
“舊時人們的婚姻講究‘三媒六證’,遵循‘六禮’。”夏雪說。所謂“三媒”,指的是男方媒人、女方媒人和中間媒人。“六證”則是在成親儀式上用的,拜天地的時候放一張“天地桌”,桌上擺放一個斗、一把尺子、一把剪子、一面鏡子、一個算盤和一桿秤。
所謂“六禮”,即從議婚到完婚過程中的禮節,分為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征、請期、迎親。這些環節,每一步都很重要,且在每個環節中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細節。
“傳統婚俗雖然煩瑣,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古人對婚姻的重視和謹慎態度。”夏雪說。
現在的人很多都是自由戀愛結婚,時移事異,“三媒六證”“六禮”的有些習俗還在延續,有些習俗對于年輕人來講已經非常陌生了。
夏雪(左一)在為新娘描眉,行出閣禮。圖片由夏雪本人提供
你知道七夕節的傳統民俗嗎?
“迢迢牽牛星,皎皎河漢女……盈盈一水間,脈脈不得語。”“牛郎”“織女”隔河相望,全天下的喜鵲被感動,從四面八方趕來,搭成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,因為這個美麗的愛情傳說,七夕成了象征愛情的節日。
“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,一個孤苦伶仃的放牛娃,竟然娶了天上的仙女,這樣的傳說太能迎合大眾心理需求了,于是,這個故事就在民間廣為流傳,漸漸形成了一個節日——七夕節。”許昌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韓曉民說。
韓曉民向記者介紹了七夕節的民俗,他說,七夕節是屬于少女們的節日,又稱乞巧節。過去每逢七夕之夜,少女們都會梳洗打扮,在庭院內擺上香案,用瓜果遙祭織女,乞求心靈手巧。
祭拜過織女,究竟有沒有乞到“巧”來,少女們就在月光下穿針引線,如果趁著朦朧的月光也能把細線穿過針鼻兒,那就是織女顯靈賜巧了。還有一種檢驗“乞巧”的方法,少女們在七夕夜捉一只蜘蛛放到盒中,天明開啟盒子,蛛網密者為“巧”多,稀者為“巧”少,稱“蜘蛛卜巧”。
在中原地區,七夕夜偷聽牛郎織女說悄悄話非常流行。據說,未婚男女在七夕之夜悄悄躲在瓜果架下,就能聽到牛郎和織女相會時的脈脈情話,并可向織女祈求美滿姻緣;如果躲在梅豆架下,還能看見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感人場面,但必須是白梅豆架下,而且不能直勾勾地硬看,否則,織女會用繡花針刺他的雙眼。
吃“七巧面”是另一項節慶活動。關系要好的女孩兒相互聯絡,湊夠七人,各從家里帶半碗面出來,摻在一起,和面,搟成面條,稱“七巧面”,煮熟分食后,姑娘們就會變得心靈手巧。愿望很美好,活動很有趣,但七夕節的正宗活動項目是“乞巧”,而不是牽強附會地吃“七巧面”,所以這項活動只在少數地方流行。
月光下,孩子們在媽媽的指點下尋找天河,尋找牛郎星、織女星,稱“觀星”。晴朗的夜晚繁星點點,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,仰頭遙望,在頭頂上方,牛郎星在河東,織女星在河西,它們無言相望,頗有一番詩情畫意,又有說不出的無限惆悵。織女星的下方有四顆較暗的星,組成一個小小的平行四邊形,它們就是神話傳說中織女織布用的梭子,俗稱梭子星。牛郎星微黃、較亮,它兩邊的兩顆小星叫扁擔星,是傳說中牛郎挑著的一對兒女。
“七夕節是個古老的節日,起源于牛郎織女的傳說,而牛郎織女的傳說源自人們對星辰的崇拜,是把牛郎星和織女星神話和人格化的產物。”韓曉民說。
編輯:劉靖雯 校對:楊偉峰
責編:龔政明 終審:劉俊民
附件:
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
地址: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:461000 豫ICP備: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:豫B2-20180241 業務電話:0374-4399669 值班電話:0374-4399669 郵箱:cn.21xc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