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嘀嘀、嗒嗒……”一陣急促的電報聲,從一間破舊的窯洞里發出。誰能想到,這陣從禹州市鳩山鎮楚黃莊村發出的聲音,曾指揮千軍萬馬抗擊日寇,使豫西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。
“在全國革命遺址普查的時候,通過查閱大量歷史資料、走訪群眾,確定這里就是曾經河南軍區機關所在地,當時的河南軍區司令部就在這里,王樹聲司令員曾駐扎于此。”7月17日,禹州市委黨史和地方志史志研究室一級主任科員王宏對記者說。
當日,記者走進河南軍區機關舊址,這是一個狹長的院落,為清代建筑,坐南朝北,二進四合院式。走進院落,前部為6間磚、土、瓦混合結構的平房,后部為4間窯洞和2間平房。
為什么當時河南軍區司令部會駐扎于此?這里又曾經發生過什么?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44年春。
1944年4月,日軍發動河南戰役,幾十萬國民黨軍隊一觸即潰,致使河南大片土地在很短的時間內淪陷。為收復中原,解民倒懸,中共中央經過反復研究,決定八路軍、新四軍直接出兵河南敵后,大力向河南發展,創建新的抗日根據地。7月25日,中共中央發出向河南敵后進軍部署的指示和發展敵后工作的指示。9月,以皮定均任司令員、徐子榮任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強渡黃河、挺進豫西。隨后,為加強對河南抗日根據地的統一領導,中共中央在延安建立中共河南(豫西)區委員會、河南軍區和河南人民抗日軍。11月,河南軍區司令員王樹聲率領部分部隊和機關干部從延安南下,向河南敵后挺進。
“禹州的鳩山、方山、淺井一帶山多林密,群眾富有革命斗爭精神,對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極為有利。而且這個位置位于臨汝(今汝州市)、登封、禹縣(今禹州市)三地交界處,地理位置優越,背靠大山,可攻可守可退,對于我軍開展敵后游擊戰,非常有利。”王宏介紹,河南人民抗日軍先后共有6個支隊組成。這6個支隊在統一部署下,分別活動于指定區域。以皮定均為司令員的第一支隊,以陳先瑞為司令員的第三支隊,以張才千為司令員的第四支隊和以劉昌毅為司令員的第六支隊,都先后在禹縣一帶活動過,其中第四支隊從進入豫西到抗戰勝利后撤出豫西,其間主要活動于禹縣一帶。
“王樹聲司令員是個大高個,待人很親和。那時,我就十來歲,經常和玩伴跑到河南軍區司令部玩耍。他看到我們,還會把自己的飯分給我們吃。”已經耄耋之年的楚全忠回憶,當時,王樹聲住在祠堂那個院里,想要見到他,需要經過大門、二門和屋門三道哨崗。后院的窯洞里,藏的就是發報機。他小時候不懂,就知道里面經常傳來滴滴答答的聲音。
如今,70多年過去了,楚黃莊人沒有忘記當年的“榮光”,對革命遺跡保護有加。幾年前村里就曾出資對老宅進行修繕,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,盡量保持院落的古樸風貌。
“一個是依托河南軍區機關舊址,修復革命遺址,打造紅色教育基地;另一個是打造以采摘觀光、綠色種植為主題的田園生態古村落。隨著‘紅’‘綠’經濟的相得益彰,楚黃莊村的鄉村旅游品牌將被擦得更亮。”談及未來,楚黃莊村黨支部書記楚大偉說。
編輯:孫學濤 杜鵬勃 校對:張良
責編:楊儀 終審:劉俊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