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8年6月,中國共產黨襄城縣黨支部(龜山黨支部)在龜山寨成立,這是襄城縣成立的首個黨支部。
龜山,位于襄城縣紫云鎮石廟羊村西部。日前,記者在山頂看到,一間坐北朝南的房子,門楣上方懸掛一塊深紅色木板,上刻“中共襄城龜山黨史展覽館”幾個毛體大字,遒勁有力、飄逸灑脫。
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。襄城縣的首個黨組織,就是在抗戰爆發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中誕生的。
1937年11月,中共黨員、武漢東北抗日救亡總會會員張文海奔赴山東,途經襄城時和其同鄉、時任國民黨襄城縣縣長李峰及縣政府一科科長鞠抗捷進行了會談。李峰挽留張文海留襄工作。張文海因為有任務沒有應允,但是答應請武漢東北抗日救亡總會派人來襄,指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。
1938年4月,武漢東北抗日救亡總會的劉瀾波,先后派共產黨員閻伯玉、楊戰韜、滕靖東到襄城縣開展黨的工作,并籌備成立了“抗敵宣傳隊”,閻伯玉、楊戰韜兩人分別任正、副隊長。后來,在閻、楊兩人的建議下,滕靖東以縣政府秘書和抗敵后援會視察員的身份,開展地下活動和抗日救亡工作。
同年5月,根據形勢的發展,中共豫中特委派李彩珠、張剛、劉藝亭、高錦云等人來到襄城,加強抗敵宣傳隊的領導工作。抗敵宣傳隊由縣城遷往龜山,并深入城鄉,采用標語、口號、講演、漫畫、墻報、演出等形式發動群眾,號召民眾團結起來,一致抗日。
“襄城縣抗敵宣傳隊是以縣政府名義成立的,通過向青年學生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和統一戰線、抗日游擊戰術及其戰果,激發了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和救亡責任感。”黨史愛好者古西嶺說,在襄城縣抗敵宣傳隊的影響下,先后有一批進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,投身革命事業。
1937年10月,為了宣傳共產黨的各項政治主張,擴大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,團結各界人士和民眾共同抗日,在國民黨襄城縣政府工作的孔尼奇(失掉組織關系的共產黨員)和一批流亡襄城的平、津學生中的“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”的隊員,在襄城簡易師范成立了“民先隊”,深入城鄉進行抗日宣傳。古西嶺介紹:“襄城縣民先隊、抗敵宣傳隊等抗日組織,為龜山黨支部成立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。”
今年67歲的張長水,曾經擔任石廟羊村黨支部書記。他介紹,1938年夏天,該村村民石增林(已故)少年時代和其父親上山放羊,在靈泉觀見過李彩珠、閻伯玉、楊戰韜等人,目睹了龜山黨支部成立時的情形。前些年,石增林在世時,張長水曾經向他詳細詢問這段往事。
據《襄城縣志》記載,1938年6月,經過閻伯玉、楊戰韜、滕靖東等人積極籌備,龜山黨支部在龜山寨成立,李彩珠任黨支部書記,隸屬中共豫中特委領導,黨員發展到20多人。同年8月,應中共襄城縣黨支部請求,中共河南省委派遣張維楨、張靜超到襄。經籌備,中共襄城縣委在龜山寨成立,轄3個黨支部、1個黨小組,有黨員近百人,歸屬中共豫中特委領導,張維楨任書記。
“龜山黨支部的成立,使襄城縣抗敵宣傳隊正式納入了黨的領導,進一步推動其工作有序地開展起來,并為中共襄城縣委的成立打下了基礎。襄城縣委的成立,使得襄城縣的抗日救亡運動有了領導核心。”襄城縣黨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王中合表示。
近年來,襄城縣對龜山黨支部遺址進行了提升改造,使其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。“紅色遺址遺跡是革命先烈留給襄城人民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,值得后人認真發掘、系統整理。”王中合說。
編輯:劉磊 杜鵬勃 校對:樊迎喜
責編:毛志剛 終審:劉俊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