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07 08:59:31 來源: 許昌日報 作者: 劉璐
我要分享:
“我已經當了爸爸,又當了爺爺,但我已經30多年沒叫過媽媽了。我想著,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,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。沒準那時候,我再叫媽媽,她就能聽見了。”這讓人忍不住潸然淚下的文字,是六旬農民工安老三在勞務市場等活兒干時,看到有人拍視頻發起創意挑戰,他接下挑戰,在勞務市場附近的一家小飯館寫下的作文《我的母親》的結尾部分。
原來最無私的愛、最深沉的孝道、最執著的責任,不需要華麗的修辭,不需要跌宕的情節,不需要矚目的成就。它藏在身材單薄的母親護兒周全時噴涌而出的能量中,它站在兒子沉默佝僂的脊梁上,它躲在低頭寫作時欲言又止的停頓間。
在我們身邊,還有很多個像安老三這樣的家庭和不善言愛的父母兒女。他們像候鳥般往返于城鄉之間,翅膀上沾著大都市的霓虹,爪印里留著黃土地的卑微,內心浸潤著靠誠實勞動提升生活品質的熱望。這種“雙重生活經驗”的酸甜苦辣可謂說不盡道不完。它是長久以來城鄉人員流動的現狀,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。它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體現,農民可憑借體力或技術獲得高于土地的收入。它還給鄉村振興積累了經驗和資源,卻也帶來了困惑和挑戰。
提到鄉村振興,我們總想描畫出數字農業的效率、智慧鄉村的便捷、詩情畫意的田園,卻常常忽略那些沾著泥土的手掌所傳遞的韌性和頑強。安老三們用瓦刀、鉗子在混凝土上刻下的,是最簡單的希望,是最柔軟的鄉愁,是最堅實的基礎。它們可能是母親墳前新添的一抔土,可能是荒宅變成的桃園,可能是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大學,也可能,只是讓自己擁有希望。
當我們在會議室討論“人才振興”時,這些在腳手架上寫詩的農民工,正在用汗水澆筑著比任何規劃都更堅實的未來——那是混凝土與鋼筋的默契,是傳統與現代的共生,是土地與城市之間的臍帶。
社會變革中總藏著尖銳的砂礫。當我們為吸引高端人才開出補貼時,這些視手藝為生命的打工者會面臨越來越窄的就業空間;當我們為生育率下降而發放生育補貼時,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安全該如何保證?當鄉村振興奮力推進時,尤其在傳統手工業和特色農產品領域,既存在后繼乏人的現實問題,也面臨返鄉人才“水土不服”的困境。他們在漸漸老去,已習慣在手機和信息繭房里生活的人,誰還會堅守?
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政策文件里的重視,而是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;不只是表彰大會上的榮譽,而是鄉村簽約醫生的真切覆蓋;不只是口頭上的尊重,而是對農民工精神追求的真正認同。
因愛讀書出名的農民工劉詩利的影子落在北京圖書大廈的書架上,安老三的影子投在未完工的墻面上,他們像兩株正在抽穗的麥子,需靜觀、需深思、需支持、需鼓掌,而不能“紅”過之后再無波浪。這些畫面之所以引起共鳴,是因為鄉村振興最動人的風景,往往誕生于這些不為人知的時刻。當城市在咖啡香中蘇醒,無數個劉詩利、安老三正在為鄉村的黎明打磨基石;當都市在地鐵轟鳴中奔忙,無數雙粗糙的手掌正在為故土的未來編織經緯。
我們總在尋找新型職業農民的完美模板,卻忘了最珍貴的樣本就在腳手架和麥田之間。他們懂得城市人的需求,就像懂得何時該播種、何時該收割,不怕流汗,無視“三伏”;他們能精準計算每噸水泥的配比,就像能準確感知每場雨水的分量、每粒糧食的珍貴。這種代代傳承的眷戀,源自土地的智慧,源于傳統文化的熏染。它比任何管理課程都更接近鄉村振興的本質。
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開始帶著城市經驗反哺鄉村,這種逆向的人才流動,恰恰印證了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——真正的振興不在于吸引多少外來專家,而在于激活本土人才的創造力;不在于復制多少城市模式,而在于培育具有鄉土特質的創新力量。因為最地道的滋味永遠來自故鄉的土壤與母親的手溫。
我常常感動于那些永遠微微彎腰的身影。他們或是低頭拔草,或是蹲在工地上研究圖紙,或是給孩子說著樸素的道理。這種彎腰不是屈從,而是像麥穗般懂得將果實低垂向大地;不是妥協,而是如河流般明白只有放低身段才能匯聚成海。正如所有真正的成長,都始于對根系的敬畏;所有持久的振興,都源于對土地的謙卑。
每個農民工的行囊里都裝著雙重故鄉。他們在城市從事最重的體力勞動,卻始終保持著對土地的敬畏;他們文化程度不高,卻永遠深藏著對知識的渴盼;他們適應著工業文明的技術規范,卻從未丟失農耕文明的樸素智慧。這種“城鄉雙重性”正是鄉村振興最寶貴的資源。當我們談論人才振興時,或許首先該做的,是彎腰傾聽這些在混凝土與麥浪間奔波者的心聲。
編輯:蘭民 劉靖雯 校對:艾文
責編:毛志剛 終審:黃雙燕
附件:
許昌日報客戶端(Android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客戶端(iPhone版)
請使用手機瀏覽器掃描
許昌日報社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轉載
地址:許昌市龍興路報業大廈 郵編:461000 豫ICP備:05010577號 經營許可證編號:豫B2-20180241 業務電話:0374-4399669 值班電話:0374-4399669 郵箱:cn.21xc@fox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