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場景
核心提示
水是民生之本、生態之基、鄉村之魂,農村供水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,承載著鄉村振興的民生期待。
市委、市政府始終聚焦“大力推進南水北調水廠建設,讓更多群眾喝上甘美丹江水”,持續推進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工作。
尤其是今年經市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票決通過,持續推進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工作被納入許昌市2025年度重點民生實事項目,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工作進入了“快車道”。
經過緊張的施工,如今7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,4個水廠正在加快建設,管網鋪設完成55.2公里,“南水北調”受益人口增加16萬人。
隨著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工作的持續推進,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用上了甘甜的“丹江水”。8月11日,記者走進施工現場、走進農家院,感受這汩汩清流帶來的幸福。
項目說明
項目名片:持續推進農村供水“四化”。許昌謀劃農村供水“四化”項目9個,其中禹州市涉及白沙水廠提質增效、文殊水廠擴建、新建張得水廠,長葛市新建1個水廠,鄢陵縣1個水廠進行管網延伸,襄城縣新建1個水廠、1個水廠管網延伸項目,建安區新建2個水廠。
項目進展:截至6月底,7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,4個水廠正在加快建設,管網鋪設完成55.2公里,“南水北調”水受益人口增加16萬人。
名詞解釋: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就是指農村供水規模化、市場化、水源地表化、城鄉一體化。
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工作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性工作,是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民生工程,更是綜合治理地下水超采的有效途徑。
許昌市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工作的開展,從根本上破解城鄉供水水源、籌資、運營的難題,補齊農村供水工程“先天建設不足,后天管養不夠”的短板,構建統一運營、統一服務、統一應急保障管理的城鄉一體化供水管理格局。
建安區東部水廠的智慧中控室
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用上了“丹江水”
“轟轟轟”“咚咚咚”……在禹州市小呂鎮農村供水“四化”項目管網穿越工程施工現場,大型挖掘機揮舞著有力的臂膀,管線鋪設沿路的泥土不斷翻起,項目建設正有條不紊地推進。
“咦,這水甜得很啊!比原來的水不知道好了多少倍!”而在鄢陵縣陶城鎮十室村一戶普通農家院內,村民打開水龍頭,一股汩汩清流噴涌而出。
采訪中,不少村民告訴記者,現在他們用的自來水,與硬度較大的深層地下水相比,水不僅甘洌爽口,而且水垢很少。
現在,不少用上“丹江水”的村民都是燒水壺接上水龍頭里的水,直接燒開就可以喝,而燒水壺旁邊的凈水器和飲水機早已拔掉了插頭,顯得毫無用武之地。
說起農村供水,許昌受制于自然條件,農村居民生活用水仍以深層地下水為主,水質多數硬度偏高,部分地區水體氟含量偏高。
農村供水水量不足、水質不優與“南水北調”指標消納率不高的矛盾成了我市農村供水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。近年來,市委、市政府以農村飲用水地表化為突破口,大力推進農村供水“四化”項目建設,努力構建城鄉供水同源、同網、同質、同服務、同監管的新格局。
隨著持續推進農村供水“四化”,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用上了“丹江水”。那么,作為今年民生實事之首的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工作進展如何?
記者從市水利局了解到,全市農村供水“四化”項目9個,總投資36.2億元,目前累計完成投資20.6億元,占總投資的57%。
其中,禹州市共3個項目,總投資9.2億元,已完成投資8.9億元。目前白沙水廠提質增效工程已完工;張得水廠主體建設已完成94.7%,文殊水廠擴建工程已完成90%,兩個水廠設備正在陸續進場安裝。
建安區共2個項目,總投資9.7億元,已完成投資7.3億元。其中東部水廠已完工通水;西部水廠建設進度已完成90%,管網已完成鋪設16.4公里。
鄢陵縣共1個項目,總投資3.9億元,已完成投資2.6億元,并于7月20日率先實現南部區域3個鄉鎮新增通水人口16萬人;中部管網已完成管網鋪設15公里;北部區域已完成管網鋪設2.3公里。
長葛市共1個項目,總投資5.1億元,已完成投資1.8億元。西部水廠一期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6%。
襄城縣一期項目已完成管道鋪設1.36公里,目前正在加快項目二期建設方案優化。
建安區東部水廠廠區一角 本版圖片均由許昌市水利局提供
守護農村供水“生命線”
炎熱的天氣,火熱的干勁,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工作仍持續推進,越來越多的“丹江水”如一股股清泉流入農家院。
“我們村在鄢陵縣城的南部,距離縣城比較遠,以前村民用的是地下水,隨著工程的推進,我們村率先用上了自來水。”鄢陵縣陶城鎮十室村黨支部書記陳東坡說。
鄢陵縣創新工作方法,開創“五個一”工作法(一件事,一張圖,一群人,一鼓勁,一定成),于7月20日率先實現南部區域3個鄉鎮新增通水人口16萬人;中部區域涉及14條支線40公里,正在加速推進,計劃11月底達到通水條件;北部區域涉及9條支線44公里,已經動工實施,預計12月底達到通水條件。屆時,鄢陵縣將新增“丹江水”受益人口50萬以上。
“我們結合鄢陵南北狹長的地域特點,采取由南向北、先主網后支線的方式,分片區、分類別推進工程建設。”鄢陵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,在這場攻堅戰中,黨員干部與施工人員一道奮戰,頂高溫、冒酷暑,連續作戰。目前,全縣農村供水管道計劃鋪設196公里,已經完成管道鋪設130公里。
鄢陵縣陶城鎮十室村村民用上甘甜的自來水,只是我市加快農村供水“四化”項目建設的一個縮影。一直以來,許昌守護農村供水“生命線”的初衷不變。
許昌把農村飲水安全作為一項政治任務,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,發改、水利、財政等10個市直部門以及9個縣(市、區)分管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,為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。尤其是今年,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列入民生實事后,形成了由部門督促、政府督導、人大監督的推進機制,強力推動農村供水“四化”項目建設。
許昌把城鄉供水一體化納入鄉村振興工作總體布局,統籌謀劃,協同推進。一方面,做好統籌規劃,高起點、高標準編制許昌市“十四五”農村供水保障提升規劃,制定印發《許昌市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指導意見》《許昌市實施農村供水保障行動方案》,繪定我市農村供水高質量發展藍圖。另一方面,主動拓寬融資渠道,為項目推進提供了堅強的資金保障。
許昌健全完善“四化”項目調度機制,建立“周調度、月通報、季考評”推進機制,每周召開一次調度會或現場會,形成推進項目建設的合力。
打造智慧化農村供水新體系
8月10日,建安區東部水廠的智慧中控室內工作人員看著大屏幕,對廠區各個生產環節進行實時監管。
中控室內,這塊12平方米的電子顯示大屏,取水口、沉淀池、濾池、送水泵房等各供水環節一目了然。值班人員可以通過智慧水務系統,全天候、全時段管控水質、水壓、水量。
這只是建安區東部水廠擁有“智慧大腦”的一個區域。而在制水車間竟然看不見水?原來,這是建安區東部水廠采用的超濾膜制水工藝,在省內尚屬首例,從進水到出水都是通過密閉的管道完成的,而且能夠截留、去除水中的懸浮物、膠體、細菌和病毒等,讓硬水變軟水,口感更好。
據了解,建安區東部水廠設計規模每日3萬立方米,目前日供水約1.5萬立方米,年分配水量500萬立方米,供水范圍涉及建安區的五女店、張潘、陳曹、小召等4個鄉(鎮、街道),2個工業園區,受益人口23萬人,受水面積284平方千米。
而在鄢陵縣,農村居民用水需要經過十多道工序,才能“搖身一變”成為飲用水,由吸水井、取水泵房進入配水井、管道混合器、反應沉淀池、V型濾池、清水池、吸水井、送水泵房……最后進入供水管網,輸送到千家萬戶。
鄢陵縣從建設、運營、服務、監管層面入手,與中州水務公司持續深入合作,推行縣級公司、片區和鄉鎮三級管理機制,對農村區域進行專業化、高效能運營服務。目前,正在謀劃建設智慧水務平臺、自動加藥消毒系統、智能巡檢系統,建立水質檢測、維修養護、供水服務等規章制度,做到響應及時、服務到位,切實提升群眾滿意度。
從服務到監管,我市水利部門全力打造長效運行模式,讓供水企業穩定發揮效益。我市按照“統一管理、統一運行、統一維護”模式,同步探索建立健全農村供水工程縣域統管機制。
嚴格農村供水水質監管,開展農村供水水質提升行動。我市對每年豐、枯水期各一次的水質檢測結果、張貼公示情況進行督導檢查,化解水質風險,確保水質安全,讓農村群眾吃上“明白水”。
同時,我市還創新網格化管護模式,保證小修不過晌、大修不過夜;實行“查表、收費、宣傳、聯絡、咨詢、巡查”六位一體式服務,設置縣、鄉兩級服務中心,供水統一調度,服務直接到戶;全面推行供水信息公開,搭建縣、鄉、村一體化智慧信息管理系統,開展“線上、線下”雙服務,實現群眾足不出戶辦理業務、問題訴求一鍵響應,形成“一張水網覆蓋、一個模式運營、一個標準服務”的良性機制,不斷提升用水戶滿意度。
“隨著農村‘四化’供水工程不斷推進,解決了農村供水水質不優、水量不足等民生難題,讓更多的城鄉居民吃上安全水、優質水、健康水。”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說。
記者手記
織密“水網”惠民生
“路平,燈明,吃水用手擰一擰!”禹州市花石鎮郭寨村居民郭信江邊說邊擰開水龍頭,樂呵呵地接了一碗清澈的自來水,“嘗嘗吧,‘丹江水’,就一個字,甜!”
許昌市是水資源短缺城市,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一半,約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。全市農村人口曾經長期依靠深層地下水過活。地下水經過處理后,雖符合飲用水標準,但水質硬度偏高,部分地區水體氟含量偏高。
小小水龍頭,關乎百姓事。
于是,許昌市委、市政府聚焦群眾關切事,把農村供水保障作為辦好群眾身邊具體實事之一,秉持“以人民為中心”的發展理念,將鞏固飲水安全保障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重中之重,緊緊圍繞農村供水“規模化、市場化、水源地表化、城鄉一體化”建設目標,通過謀劃規模化供水工程與原有農村集中供水工程聯網并網,實現城鄉供水“同源、同網、同質、同服務、同監管”,確保全市農村群眾喝上高質量的“南水北調”的水。
如今,隨著農村供水“四化”工作的持續推進,城鄉居民同飲“丹江水”的發展藍圖,正在逐步變為一根根管網連接,一條條供水“動脈”涌流……
采訪中,記者聽到最多是農家院里的笑聲,隨著一股股清水流入千家萬戶,群眾笑容更多、心里更暖了。
這不僅是水流的貫通,還是民心的連通。隨著一座座水廠的建成投用、一項項管護機制的落地生根,許昌正用實際行動書寫著“水潤民生”的時代答卷,讓城鄉居民在“同飲丹江水”的幸福中,邁向更美好的生活。
編輯:龔政明 杜鵬勃 校對:劉操龍
責編:毛志剛 終審:劉力華